<将人的心意夺回 (Every Thought Captive)> Summary and Review
Summary
最近读了Richard L. Pratt, Jr.的将人的心意夺回 (Every Thought Captive),是一本介绍基督护教学的书。
本书的标题是来自林后10:5: 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 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也是这本书的目的,一个是攻破拦阻人认识神的自高之事,第二个是将人的心意夺回。
从内容来说,首先第一课讲到护教学坚固的根基是圣经的绝对权威性,而不是基于另外的根基,比如人的自主的理性,也就是说,信仰或者预设本身就应该被考虑进来,而不是以为有一个什么“中立”的立场。一般来说,大家所以为的“中立”其实就已经预设了没有神,人的理性作为最后的裁判,在这个预设上再去论证,就是循环论证,是没法有任何的进展的。第二课讲到万物的起源是上帝,创造主与被造物有本质的区别,神是天地的主,自有永有的,是自存的 (I am who I am),而人和被造物是完全倚靠神而存在的,神也在每时每刻托住万有。徒17:28: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被造物和创造主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这是我们讨论一切问题的根基。
第三到五课通过创造堕落救赎的救赎历史来讲不同状态下人的特性,对于所有的非基督徒来说,目前是在堕落的状态,这个堕落本身是人要自己靠自己做判断,夏娃开始犯的罪就是这样,自己去判断魔鬼说得对还是神说得对,而不是像箴言3:5说的“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do not lean on your own understanding)。在护教的时候,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的认识,就是意识到自己面对的人(非信徒)是已经在罪的影响下面理性坐在的宝座上的人。如果他们的理性仍然坐在宝座上,那么我们所说的一切都没有意义。所以目的应该是让他们意识到这个事实,指出他们的信心是在于理性的自主,而不是他们所自以为的“中立”。
第六课讲到非基督徒的世界观,主要区别在于非基督徒的世界观建立在人的独立自主上面,就是完全从人的感官知觉和理性出发形成的世界观,否认人对于创造主的依赖,这是罪的后果,也是不符合真理的。对于上帝,他们会循环论证地预设只有能被科学观测到的东西才是重要的/存在,他们只相信符合科学框架的东西才是存在的,却忽略了科学的有限,因为科学的方法只能研究可以被人感官知觉所感知的东西,而且必须是可以重复实验去验证的,他们忽略了科学只是一个对于各种人经历的现象的归纳,并不涉及任何真正事物的本质,对于神是否存在更是无从断言。另外一种看法是不可知论,就是人没有办法认识神是不是存在,但他们对于这样的立场也是完全肯定的,而这个肯定本身也是完全没有根基的,他们做出这样的断言也只是表达他们自己的信仰而已,而却想要把这个包装为最“理性”,最“中立”的立场。对于世界和对于人的看法也是类似,就不赘述了。
第七课讲到基督徒的世界观是完全依赖神,基督徒对于世界认识的基础首先是神通过圣经的启示,然后再去用圣经给我们的框架去理解神,世界和人。对于这些,人有依赖性的确定性,比如人可以通过圣经认识神,而又有依赖性的不确定性,就是人的理解还是有限的,因为人的理性本身是有限的。整个认识的根基是对于创造主的信仰和依赖,也是符合真理事实的态度。
第八课讲到护教的态度和行动,包括护教的人要有一致的生活,就是有敬虔的生活,为真理做见证,包括每天读经,祷告,活出基督里的新生命。然后要有谨慎的态度,彼前3:15-16讲到若有人问我们心中盼望的缘由,我们应该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西4:5-6也说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谨慎的态度包括(1) 温柔又坚定 (2) 敬重且挑战 (3) 引导性答复 (4) 关切而预备 这些都需要有智慧才能够把握好其中的平衡。另外要有正确的方法,包括以圣经为依据,有真实的信仰,坚持创造主和受造物的本质区别,注意罪和重生对人的认知和归正能力的影响以及之所以我们能与非基督徒沟通,是因为他们也有上帝的形象,也知道自己的受造性。
第九课讲到流行的技巧里面的问题,主要是在于根基到底是什么,很多流行的技巧还是把根基放在了人的理性这里,就是人的理性是最终的裁判官,如果神,圣经符合我的理性那么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我们需要破除的恰恰就是这样的预设,恰恰就是人的理性需要从宝座上下来,而降服在神的宝座前才可以。否则再怎么辩论也是枉然的。对于理性正确的看法是,人的理性是完全依赖神的,并且人的堕落也影响到理性,而且把理性的推理和分析当做中立的也是不对的。正统的信仰传统应该是信心追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就是先把根基建立在对神的信心和完全的倚靠上面,然后再去理解神的启示。
第十课讲到护教学的基本架构。宣教的中心是我们信什么,护教的中心是我们为什么信,就是彼得前书所说的盼望的缘由。护教的架构是来自箴言26:4-5,一个是不要照愚妄人的愚妄话回答他,另一个是要照愚妄人的愚妄话回答他。一个是从正面从真理出发说明信仰的立场,另外一个是反面指出对方信仰立场是没有根据的。从正面来说,三个步骤是,承认我们所有的意见都是根据基督的信仰加以规范的,第二是提出基督教的证据,或者对于某些问题并不明白,第三是证明为什么非基督徒不接受基督徒的观点,原因是来自“自我的独立性”。反面来说的三个步骤是首先说明不信者的出发点是理性的自主,是自我是独立的信仰,第二步是通过两种方式暴露非基督徒思想的虚妄,一个是绝对确定的主张的虚妄,比如绝对确定上帝不存在,而因为我们知道他们无法明确理解世界的各个方面,绝对确定的立场是不成立的。另外一个就是不可知论,也就是绝对的不确定性,这也是没有根基的,因为没有办法绝对地声称上帝或者世界是不可知的,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根基。所以他们既不能一致地主张确定,也无法一致地主张不确定,所以是自相矛盾的。第三步就是说明不信者所面临的是思想的虚妄的原因是他们对自己独立性的依赖,不承认造物主和受造物的区别,基督徒可以调整不信者对于独立性的依赖。
第十一到十三课是一些具体的问题上面分别应用上述的基本架构的例子。第十四课是一个护教的故事,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对于两个非基督徒,一个是对许多事情抱有教条的确定的态度,另一个是对许多事情怀疑,一个不可知论者。
Review
这本书相对简明地介绍了如何护教,是值得看的一本书。
对我来说比较有帮助的一个是态度上面,是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我的确以前常常是不是很好的态度,因为身边特别是来自中国大陆背景的典型的非基督徒因为政治的一些影响常有的态度就是觉得宗教是迷信,精神鸦片或者是统治者的工具,这些应该大多是马克思/费尔巴哈的思想。而这会让我觉得他们明明是无知的,却又表现地那么自信,甚至对于基督徒是鄙视的态度,这让我觉得非常不满。但其实更加明白圣经或我们会明白人在罪的捆绑下面的确就是这样的,如果不是神的恩典我也会和他们一样有这些偏见,以及这些无知却又自大的态度。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基督徒普遍给人的印象可能很多是无学问的,盲目的,也许是有些道理的,因为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大部分基督徒可能的确是这样,其实这也是我很希望多学习哲学和神学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破除这样的印象,因为我自己不想被人当做是一个无知的,不求甚解的人,恰恰相反,无论是从我个人的倾向来说,或者是从我希望别人眼中看到的我来说,我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在更加了解圣经之后,我知道神给我们的吩咐是“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第二个思考是,我之前对于护教的看法是觉得非基督徒之所以不信,是因为他们有了错误的预设,但他们其实常常并不知道自己在某些地方已经做了预设,而这些预设并不是必然要做的。所以护教的任务就是把人带到所谓“中立”的状态,去选择相信或者不信的预设,然后再让他们扪心自问这个预设是不是他们真正想要去做的。或者至少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做了这个“不信”的选择。我觉得其实和这本书说的还是很接近的。只是说忽略了一个点是人其实没有能力主动地去做出信的选择,这是圣灵的工作,另外一个是我们的责任是去传福音,劝人相信,通过福音的大能改变人心,而不是再让他们“扪心自问”或者基于理性或者情感或者什么其他的东西去自主地选择相信或者不信。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既不是基督徒,也不是非基督徒的“中立”状态,所谓的“中立”状态其实就是不信的状态,因为还是人自己做主做出最后的选择。
另外对于理性的思考,我感觉在看完本书后没有太多改变。我之前觉得理性本身是一个工具性的理性,但是理性不能单独工作,而是需要有一些预设才可以工作/使用。这本书相当于是在说理性有两种不同的预设,一种预设是依赖神,承认理性的有限,被造,另外一种预设是不依赖神,认为理性可以独立自主地做出所谓“中立”的,“客观”的判断,能被理性掌握的就是对的不能的就是错的或者不可知的。其实我想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评其实已经证明了理性的有限,也可以说从侧面反应理性的自主是一种狂妄无知的看法。
和理性相关的一个点是,我们知道人是全然堕落的,这个堕落影响到全人,包括理性,情感,意志,那么如何去看待非基督徒的哲学,科学研究的成果或者整个人类文明的成果呢?我们知道非基督徒也有很多成功的科学家,哲学家,数学家,医学,科技的工作者,他们也给人类带来非常多有价值的贡献,好像信仰并没有影响他们这些方面的成就。我觉得首先是因为人是按着神的形象造的,虽然堕落败坏有罪的污染,但这并不改变人的本质,神是一切美善事物的来源。这也是神的普遍恩典,赐给人类各个领域的发展。从理性的层面来说,我觉得这是人使用了自己已经堕落的理性去完成这些事情,而理性作为一个工具来说,可以根据错误的预设推出错误的结论,但错误的预设本身并不以同样的程度影响所有的结论。举个具体的例子,比如一个医生做一个实验去检验吸烟对于寿命的影响,他可以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跟踪研究,分析结果等等,那么理性的自主的预设,或者依赖神的预设,对于这个实验本身来说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说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测量吸烟对于人的全因死亡率(all cause mortality)的影响的话(btw,是40%)。然而因为堕落对于理性的影响,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离确定的实验结果这些无法否认的”事实“(当然实验结果的事实性也有些空间可以解释)比较远的结论,比如说进化论,甚至从进化论推出有机生命本身是从无到有的结论等等,而完全否认圣经中创造的描述。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到了web of beliefs的概念,就是说堕落对于人的世界观的影响可能是比较内在于这个web of beliefs的,而那些离外层(感官知觉得到的经验,人的体验)比较接近的认识可能和居于最中心的信仰/基本预设关系没有那么大,所以仍然是有用的。所以我觉得不应该一票否决所有非基督徒的东西,包括科学,哲学,文化等等,而是应该根据圣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像巴文克或者新加尔文的传统也是这样的看法,就是Reformed Eclecticism。
这本书也比较清楚具体地解释了非基督徒的两个类型的结论,一个是独断论(Dogmatic Rationalism),比如确定上帝是不存在的,但最终却没有任何的证据可以证明,最终归结到的点是理性的自主,已经预设了理性是最终的基础,也预设了人和世界不依赖上帝而存在,是一个循环论证。独断论其实在康德的时候就已经被否定了,最早是David Hume提出来的怀疑论,康德说是休谟把他从dogmatic slumber中唤醒。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把这些预设说清楚,其实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正确的,比如预设就是,假设从人自身出发,不借助神的启示的情况下去思考,去探索真理,那么这个所导致的结果应该会是让人有更加清晰的思考,更加清晰的思考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无论是对于基督徒还是非基督徒来说。另外一个是不可知论(Agnosticism)或者怀疑论, 就是说我们无法得到事物的知识,早在古希腊就有哲学家提出来。书里面提到的不可知论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抱有一种不能确定神是否存在的看法,这个“确定”的结论的根基还是来自理性的自主,也是一种循环论证,就是首先预设了神是不存在的,人是独立自主地存在的,人只能相信/接受通过理性验证的结论,然后再从这个预设出发,得出我们不能确定神是否存在这样的结论。持有这样观点的非基督徒如果想要高举这个为真理的话,其实和一个我之前看到的The Intolerance of Tolerance (D.A. Carson写的书)是一样的道理,因为他们一方面说他们觉得自己是无知的,因为无法完全认识整个世界,但是却又确定地”知道“人不能知道神是不是存在。如果一致地应用他们的原则的话,应该说他们不应该做出任何的判断。
另外一个点要提的是基督徒的思维也是循环论证,就是预设了信仰,圣经是正确的,以此出发来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再去验证人与神的本质区分以及人对神完全的依赖。但这不代表循环论证就是不对的,因为所有人都只能是循环论证,理性是有限的,对于终极问题只能预设,没法论证。所以要么就是预设人要依赖神而存活,人是被造物,神是创造主,有本质的区分。要么就是预设人是完全独立的,然后同样得出一些验证人是完全独立的结论的东西。但我觉得首先要做的是每个人都应该看清这个点。
总体来说,虽然我感觉我可以理解本书说的原则,但这个书中讲到的用于反驳非基督徒的理性的自主的信仰的方法也许还是偏抽象,可能只有比较认真思考过的人才能够真正了解,也有可能是翻译的关系,不知道Van Til自己写的护教学会不会有更加tangible的解释。